我曾经非常讨厌这种特权文化,深恶痛绝地认为,它让社会变得不公平,让资源和机会总是偏向那些有背景、有关系的人。比如“公租房”,在某些地方,这些房子本是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的保障,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成为了一些有权有势的人“特权资产”。
一些惠民的政策,甚至就是为了某些人圈钱而特意制定,他们能够通过各种手段,迅速获得这些原本应该帮助普通百姓的资源,而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低收入群体,却依然被排除在外,这样的现象让我愤慨不已,心中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深深不满。
同样地,高官子女享受的特权,许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些权力阶层的子女,似乎可以轻松地通过各种特殊渠道进入名校,获得优越的工作岗位,甚至在职场中不需要承担正常的责任和压力。这种现象,无疑让人觉得,公平和努力似乎不再重要,出生和关系才是决定一切的关键。而我们这些普通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似乎只能默默接受社会赋予我们的身份和角色。
然而,我突然意识到,我自己手中也有一张特殊的“优待证”——退役军人优待证。这张证我已经拿到了两年,却一直没有使用过。发证时候说是大部分城市坐地铁公交免费,公用景点免费,我也没当回事,一直放在家里闲置。
最近交接工作之后闲着没事,我就出去玩,我就突发奇想用优待证看看能不能用,我去景点游玩时,基本都能享受免费或者半价的票价;乘坐地铁或者公交时,也是完全免费的。甚至在一家民营“华谊兄弟电影世界” 228的票价,景区的售票窗口前,我试探性地递上证件。”优待证可以用吗。”工作人员直接挥手:”持证从专用通道进就行。走到验票口工作人员接过证件,我问可以用吗?工作人员回答:“当然可以!军人免费!”他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八度,周围游客的目光瞬间聚拢。我的脊柱像被无形的手扶正,军姿不自觉地挺了起来,脚步也变得铿锵有力。
国家赋予的优待,是对奉献的认可,本无可指摘。但当我站在闸机前快速通行,而旁人排队购票时,那个曾高喊“公平”的自我突然沉默了,心中总会涌现出一种矛盾的情绪。我曾经如此厌恶特权,批判它让社会充满了不公,而现在,我也在享受着与他人不同的待遇。虽然这些优待并非由我个人谋取,而是国家为了表彰退役军人的贡献而设立的,但我不禁开始反思:当我享受这种优待时,我是否也与那些我曾经批判过的特权阶层站在了同一条线上?是否我在潜意识里已经接受了某种形式的不平等?
这种思考让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矛盾中。我明白,这些特权并没有错,它们是社会对某些群体的补偿,是对我个人过往服务的认可。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特权本身,而在于特权的分配是否公平。
我曾经痛斥社会中的不公和特权,批判那些通过权力和关系获得特殊待遇的人,但在自己享受这种便利时,我也开始意识到,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完全摆脱特权的影响。无论是我手中的退役军人优待证,还是其他人所享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它们或许并没有恶意,只是社会体制和资源配置中的一部分。
或许真正的困境在于:我们憎恶的从来不是特权,而是不公;我们愤怒的也非特权本身,而是它被垄断、被滥用的现实。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