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这两天的话题继续说下去。
这两天我们在聊起成都的「热带雨林」这件事的时候,我突然开了一个奇怪的脑洞。还是得先交代一下「热带雨林」的来龙去脉,简单来说,就是成都因为疫情暴发,有一个网名叫「热带雨林」的人在微信群里提到成都可能会「静态管理」几天,建议群内的人去买点菜以备万一。结果这个聊天内容被传播开来,引起了成都市民的抢购和囤菜的风潮。后来「热带雨林」的言论被认定为是谣言,所以他自己主动去投案自首了。第二天成都也「顺理成章」地公布了静态管理的通知,当然他们换了一个新词儿——原则居家。
之所以我刚才别有用心地用到了「顺理成章」这个词儿,就是因为我们开了一个奇怪的脑洞——会不会「热带雨林」这个人以及他的言论,本身就是丢出来借人之口放本来之风用的,因为这个政令的发布一定是要在「零点之后」,如果等到那个时候再来发布,对市民来说已经来不及了,可能还会引起更大的民愤——所以他们刚才就故意制造了一个叫做「热带雨林」的人。
首先,这个人得有基本的情报来源。而「热带雨林」最终被确认是一个「黄牛」,本身就是一个拥有情报体系的人;
其次,这个人所得到的情报实际上与真实公布的情报信息不能有太「离谱」的差值,它必须要「恰到好处」,不能比实际公布的内容轻,也不能远远超过实际公布的内容。所以你看「热带雨林」的那个截图并没有危言耸听,也没有过分夸张,而是非常客观克制地建议大家去采购囤菜;
最后,这个人得是一个善恶暧昧的存在。他的言论带来的影响一定是容易造成战队的——一群人会支持他,自然就需要另一群人去反对他。所以现在再来理解那些看上去蹭流量,反其道性质讽刺「热带雨林」的公众号,说不定就是在做这样的平衡。「热带雨林」这个角色确实善恶暧昧,他提前「吹哨」,但又被定义为「造谣」,不仅如此,他还有投案自首的行为,在实际的政令发布之后,关于对他的「褒奖」也第一时间出现在了舆论,有人以「我们应该感谢热带雨林」这样的立意发布了相关文章(且它们并没有被及时清理掉)。
综上,我们才觉得这或许是一个安排好的剧本。至少在这个游戏规则之中,大家都不吃亏,「热带雨林」把实际会发布的政令通过另一种「老百姓好像更容易相信和更具有煽动性」的方式给提前发布;实际的政令发布之后,「热带雨林」的行为仍然需要被认定为「造谣」,因为这是一种行为上的警示,这是来源于法律本身的示警作用;如果随后,关于「热带雨林」的处罚决议被取消或是减轻,并对外宣称的是「酌情考虑」,但同时不赞成「热带雨林」这种制造恐慌的行为——那到这里,就可以100%地认定为是台本戏了。
当然了,关于这样的猜疑,也只能放在这里作为个「坊野笑谈」,真相是否如此,它已经不再有任何实际的作用——因为政令已经发布了,人们也已经被要求原则居家了,就算没有「热带雨林」,这个政令仍需要被执行,又正好是因为有「热带雨林」的存在,一些人因为有了危机感而提前囤积了食材,真到了实际的静态管理时,他们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了。
如今,人们似乎已经默认了「谣言」等于「遥遥领先的预言」这个等式,所以难免也会因为一点风吹草动而警觉起来,像极了集体出洞寻找食物的狐獴,总需要那么几个高高站起来瞭望监视的角色。他们得敏感,要胆大心细,纵使有的时候这些负责瞭望的狐獴可能会大惊小怪,但我相信这群在弯腰低头觅食的狐獴并不会责难那个大惊小怪的家伙——多加小心总没有错。
但问题在于,如果这个瞭望的狐獴总是大惊小怪,甚至还打扰到了正常的觅食,它会因为看到一棵草微微动了一下,就预判会有蛇出现,久而久之其他狐獴也会渐渐麻痹大意,知道他就是个大惊小怪的家伙,自己在心里就把危险等级使用了另一套规则——但这个规则却不再有任何的标准,有人相信有人不动于衷。
试想一下,如果成都公布「原则居家」的政令之前,没有任何的风声,而是在封锁当天的零点偷偷发布了这个政令,那个时候引起的社会恐慌和抢购热潮应该会更大更疯狂;好在这一次有了「热带雨林」的存在,虽然他的话从一开始就被认定为「谣言」,但毕竟还有一群人跟那个大惊小怪的狐獴一样,他们相信了「热带雨林」的说法,倾巢而出抢菜囤肉。另一群人对这群人的大惊小怪不为所动甚至还要嘲讽诋毁,那他们就在家呆着不去抢购——那这样人流量就被分散到了「谣言的前一天」和「政令发布的后一天」。
不得不说,如果这真的是他们想出来的「招数」,那真可谓是上乘。
如果听信「热带雨林」囤够了食物安度了静态管理的市民突然开始要联名感谢「热带雨林」,那会不会真的有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会把这个功劳抢过去,告诉大家「热带雨林」其实是一种「科学的疫情防控和信息发布结合现实情况减轻危机情绪缓解社会负担的全新伟大发明」,我觉得应该不太可能。
但人要犯贱起来啊,什么都有可能呢!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