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起江歌案,这并不是一个能找到「对与错」的案子,所以它的存在对于信奉儒家思想和「死者为大」的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是一个悖论。所以要解决这种找不出对与错的案子,最后的方法还是得找到一个「罪人」。
很显然,刘鑫是最好的「罪人」,既能覆盖凶手无法被定于死罪的罪孽,又可以成为直接致死江歌之死的另一个存在的凶手。
所以,我把游戏规则调整了一下——如果刘鑫在门外求助江歌,让她救救自己。那这个时候江歌没有开门,结果刘鑫在门外被杀害——如果这个时候,站出来的是刘鑫的母亲,而不是江歌的母亲,那故事又会如何呢?
当然,会有人站出来说不应该「消费死者」——那这个话题我们得把江歌的母亲也加入进来,来好好聊聊什么才算是「消费死者」?
无论是谁,站出来的、没站出来的、开门的、或是没有开门的——只要这个局里出现了死者,那最终都得追溯到「死者为大」的概念。凶手当然是罪魁祸首,但挡在前面的江歌,或是不打算开门的江歌,都需要「另一个罪人」,因为这些元素共同造成了死亡。
剧本杀市场有许多「一人一刀」的本子,所谓「一人一刀」,就是故事里的死者并不是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导致了死亡。而是因为每个参与的角色对他都有恨意和杀意,而他们的手段交汇到一起的时候,才是导致死者真正死亡的原因。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在这些「一人一刀」的故事里,那个死人也一定是个「罪人」。因为当所有人都对同一个人拥有杀意并付诸行动的时候,那这个罪在一个「少数服从多数」的群体里,就出现了巧妙的「法不责众」——如果所有人都锒铛入狱,玩家一定会破口大骂——这个时候来讲什么「法律」,因为它不够过瘾。所以,才需要死者是「罪人」——当证明了A是错的,与之相对的B自然而然就是对的了。
这种《东方快车谋杀案》式的谋杀,谁都不是造成致命伤的凶手——而他们杀的,是一个本应该被法律「正确制裁」的罪人。那这个故事本身,就成为了故事里,赫丘里·波罗的「黑暗拐点」,他要弄清楚真相,就必须要深入到深渊的最底部,然后不停地扪心自问这些人是凶手吗?当然是!但是为什么没人制裁他们,是因为人们的心中都有了一个「罪人」的指向——如今他已经死了,你为什么还要继续纠缠?
当然,我们还可以把故事升级。江歌母亲一直缠着刘鑫,刘鑫最后提告江歌母亲,禁止她在对自己进行言语骚扰、人身攻击——这个控告是合法的吗?当然也是!那这个时候,人们会如何进一步评价江歌母亲以及刘鑫之间的关系呢?
我相信,大部分人不会因为这个后续的「判决」,再改变他们认定的那个「罪人」身份。因为他们否定了刘鑫的罪名,也就否定了自己看见的非黑即白的世界。
其实从彭宇案开始,中国人之间的人情都变得淡漠了,江歌案的「作用」,是证明了就算发生在日本社会,三个中国人之间竟然还是保持着一样的淡漠。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