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与父亲争吵后,我彻底放弃了与他的交流。在我逐步迈向一个更广大世界的同时,我身上的人格缺陷也不断地开始凸显,似乎每天都在一点点地试图击垮我,令我痛苦不堪。这让我不禁思考我的童年,我父亲在我生活中的角色,甚至开始思考这个社会中千千万万个这样不断挣扎的“我”,是否也经历过我一样的悄无声息的苦难。
挥之不散的孤独感
这或许是所有 depression 的通病,至少我认识的许多,虽然不会说出来,但我能感受到他们在像我一样挣扎。
你不是讨厌社交,你只是喜欢独处。别人社交是充电,你社交是耗电;你独处时充电,外向者独处时耗电。
这样的理论我屡见不鲜,在各种社交平台和视频网站上都能看到。这一理论,姑且就称为「社交电池理论」吧。似乎有许多人都认同这样的观点,认为它十分巧妙地解释了自己的状态。或许吧,但对我可不是这样。
我总是一个人,但我渴望被关注。不是那种希望成为人们注意力的焦点的渴望,而是希望有人能听我说话,关心我心里在想什么,了解我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而不只是天天问我午饭吃的什么,几点起的床。我渴望有人可以依靠信任的感觉。
我得不到这样的关注,因为我从来没有过那样的朋友。
似乎,在很小的时候,至少从小学开始,身边的朋友都有那么一两个,或者是一群经常在一起玩的朋友,而我不管在哪里,都是插入它们之间的「第三者」。我得不到那样的朋友,为什么?我开始思考。
大概是因为社交的无能。
回看我的童年,在空闲的时间里,我都是一个人。父母很忙,总是很晚才回家,在这段时间都是作业,和电子产品在陪着我。很小的时候开始,我父亲的店里有一台电脑,他给我注册了 QQ 号,加了一堆我不认识的好友。从那时候开始,凡是遇到周末这样较长的空余时间,我都会跑到店里,在电脑面前坐一天,我的父母就在我旁边忙来忙去,偶尔叫我去帮忙,几乎吃饭的时候才会说话。
放学这样的零碎时间里,家里也只有我一个人,做完作业就坐在沙发上看动画片。在不知道我几岁的时候,我得到了一台平板电脑,于是他就成了我那一段时间的消遣。不知道过了多久,我家里也有了一台电脑,于是,我就再也没怎么出过门。
直到高中,我的生活似乎都是这么过去的。
一个人,面对屏幕。
我隐约记得我小学时有个经常一起玩的朋友,还有一个在我父亲店面旁边一家的孩子也时不时会来找我玩,在上初中之前,我周末也喜欢跑到我表哥家找他玩。现在,好像都没怎么联系了,是为什么?
我无能罢。
总说电子产品害人,这话也不假,但这「社交无能」的背后恐怕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或许这原因,就是潜藏在我潜意识了,对那一个可以依靠,可以信任的人的渴望,希望他能在什么时候出现在我的生命里,结束我这该死的孤独。当他出现,我会不顾一切地留下他,不让他逃走。在那个人没有出现之前,其他所有的人都没有交流的意义,只是我一时的玩伴罢了,所以我会让他们如此轻易地从我的生活中溜走。
而那个值得信赖的人,有一个名字,叫做「父亲」。
这或许就是欧美人常说的 Daddy Issue 吧。我如此渴望一个人能填补我生活中「父亲」的缺失,以至于我总是会在深夜哭泣:为什么没有人愿意接受我?为什么没有人愿意了解我?哪怕在日出之后,有那么多的有趣的人愿意与我谈天说地,做各种有趣的事情,但这都无法填补我内心的缺口。
在我这短短的人生历程里,有两位特别的人,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为他们沦陷,但共同的原因都是他们的微笑。或许,那样的笑也是我的父亲未能给予我的。那样的笑,代表了认可,因为我看到那样的笑容时,我不敢相信有人愿意对我表露出那样的情感。我的父亲从不关心我的学业,他只是偶尔在与亲朋好友的交谈中,毫无笑意地提及他也了解不多的我的学习情况。
那样的笑容是如此宝贵,以至于我遇到了,就不愿意放手让它逃走,最后留下了一身伤痕。
童年的孤独,父亲的缺席,让我无力面对孤独的前路。
从未持续的安全感
说来也好笑,长这么大了,我还是怕黑。
无论是搬家之前还是之后,我的床和我的电脑总是不在一个地方,而我总是喜欢在写代码倒腾到半夜。我不记得我有多少次因为害怕而不敢关走廊和客厅的灯了,鼓起勇气关掉的那几次,也总是手机里放着音乐或者视频,打着手电筒盯着屏幕走到卧室里的。甚至是在一个房间里,没被灯光照亮的角落,也总是让我感到紧张。别人晚上刷新视频是没有睡意,打发时间,而我,许多时候是为了消除心里的恐惧。
这或许与之前提到的孤独感有关,因为我害怕的时候都是在我独处的时候。
或许害怕也是人之常情,但妄想呢?
说是妄想,也许有点言重了,但却有其事。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不止一次往我背后看。我记得我在读后室系列的时候,看到有一个叫做 Kitty 的生物,尽管它没有敌意,但它走路没有声音,它喜欢观察人类,它在你毫不知情的时候走到你身边吓你一大跳。读完 Kitty 的描述之后,每次想起它我都会害怕地的往后看。
我从小就比其他人更害怕尖锐的物品,无论是刀、竹签还是斧头,就算是他们出现在正常的地方,当有人拿起它,我都会选择避开。我还有个习惯,当桌子上放有这样的尖锐物品时,我会第一时间把它朝向没有人的地方。但如果是我自己拿着,就算是对着自己的眼睛我也不会害怕。
这或许是因为,害怕被伤害,是因为我无处安放的信任造成的。
我害怕被伤害,因为我没有一个「父亲」能够保护我远离伤害,至少,我感觉不到有这样的一个人。所以我害怕,我害怕受到伤害,最可怕的是,我感受不到有人能拯救我,即使我知道我可以向很多人求助。
我父亲的缺席,让我在寻找依靠的路上充满了恐慌。
不被理解的自卑和自责
尽管我不太喜欢我的高中班主任,但他的一句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上个镜都这么害怕,不知道哪里来的这么多自卑。
当时,他在找人拍摄一个「健康饮食」主题的短片,我本来是编导组的,但因为长得比较胖,就被拉去当反面教材了。我本来是十分不情愿的,但拍的时候有人陪我一起笑还挺开心的。不过拍完我就不这么想了,因为他在家长会的时候当着全班家长展示了那个短片。
那个时候我又感受到了害怕,不是对伤害的回避,是对指责的恐惧。
我害怕看到那个短片的人会对我的「表演」做出不好的评价,我怕有人觉得我演得不好,我怕有人觉得因为我而拉低了整个短片的水准。尽管,动脑子想想,那种情况基本不太可能,而且就算出现了,我也可以毫不在乎。但,面对恐惧,我的理智似乎不太能起作用,这一切,似乎都源于我的自卑。
尽管不像许多人那么惨,但我也是经历过中国式「比较教育」的人啊。我被“比较”的时间似乎不长,在我上初中之后,在班上有不错的成绩之后就很少被我父母因为成绩的原因教育,尽管在那之前他们也没怎么关心。这么说起来,即使是在现在,我也经常能够在我父母的亲友口中听到我是一个「让父母省心的孩子」这种话。
或许吧,或许我真的挺让我父母省心的,只是省得有点过头了。
与许多同龄人不同的时,由于父母的忙碌,我不是一个总是听到责备而没有夸奖的孩子,我是一个责备和夸奖都很少听到的人。这总是会让我疑惑「我做得足够好了吗?」「他们满意吗?」。这样的疑惑,让我不停地怀疑自己在他们心里的形象,而总是得不到答案,我只好猜测,而这些猜测,大多都是负面的,因为…
总是做最坏的打算,这样才能成功。
或许,在潜意识里,我总是猜测自己是一个坏小孩,或许别人经常夸奖我,我的母亲会对我有一些不时的关心,但我的父亲总是一言不发。对那种得不到的认可的渴望,让我一点点地窒息。
这的的确确影响了我的生活,在面对任何人,我总是会猜测对方对我的看法,即使我知道我根本不用在乎。搬到新家之后,父亲把他的书房让给了我,我当然是理所应当地整理了里面的书桌和书架,摆上了我自己的东西。但每次他面无表情地推开门走进来,在书架底下的柜子拿取他的东西的时候,我总是会猜疑:他是不是不高兴,是不是因为我占用了原本属于他的书房,但我确实需要一个书桌啊,我房间也放不下桌子,而且他卧室的衣帽间本来也有一个更大的桌子和更大的柜子,但这里面有它的东西,他可能搬家前就很期待能在这个书房里做些什么自己喜欢的事情,但由于我的需求不得不妥协,这是不是让他失望了,他会不会因为这个怪我?
就是这样,我父亲的一言不发,让我总是觉得自己不配拥有我值得的东西,让我陷入无尽的自卑和自责,甚至责备自己的存在。
这种认同感的缺失,在无形中杀死了原本的我。
社会的悲哀
我记得我在和父亲的一次争吵中,一气之下吼出了这句话:
那你生我干嘛啊?
这种话相信有很多人都说过。我相信任何事情都有比它表面上更深层次的原因,我说这句话绝对不只是因为愤怒,而是我对父权制社会的强烈控诉,是我对这个世界无尽的失望。
如果我问我的父母,尤其是我的爷爷奶奶,包括中国社会的大部分老年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他们都会用一个标准的流程回答我:学习,找到好工作,找一个合适的妻子安顿下来,继续赚钱养家糊口,生一个儿子,让家人过上好生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一个儿子」。
生儿子,老一辈一生的信仰,新青年唾弃的糟粕。
旧社会总是把「传宗接代」放在人生所有其他重要事物的前面,认为到了年纪就该做这种事情了,而且还十分热衷于讨论孩子的性别,我从小就听过不少「怎么才能生出儿子」的方法。
人们还认为儿子是家族的顶梁柱,应当是坚强勇敢的,给予了他不该承受的家族责任,却吝啬地一点点关爱都不肯给他。
或许,人们不是不愿意,毕竟哪个做父母的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我这么说似乎有些太愤世嫉俗了。
确实,不是不愿意,是没有能力。这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能力教育一个孩子,更不可能教育两个甚至三个。而根深蒂固在人们脑子里的思想让他们觉得,每个人都应该生孩子。但是,生孩子意味着要把一个懵懵懂懂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不懂的幼儿,通过不断地引导和良好的教育,以及适当的关爱,培育成一个完全的人。
我没有成为所谓的「完全的人」,因为,就像我之前提到的,我的孤独,我的自卑,我那从未出席的安全感。我知道,父母要为子女要提供经济支持,这占据了他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他们很苦,我应该感恩,但我没有被要求带到这个世界上,是他们选择让我出生。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这不是我来负责的。
情感上的支持是一个人成长中所必要的环节,而显然的是,我没有得到,我和许许多多像我这样的“孩子”都没有得到。这是世界上千千万万父母的失职,因为他们没有完成他们教育子女时应尽的责任。他们造就了一个不完整的人,他们让这个“孩子”经历苦难,而他们却可以用「我养活了你」来为自己开脱,哪怕他们只尽了自己一半的责任。
这样的要求或许太高,不是所有人都能完成,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应该在一个确定的时间里生孩子。人不是动物,人生活的目的不是繁殖,人有着比动物更多更复杂的事情要操心,不像动物一样能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觅食和养育后代这几件事情上。
但是,我并不责怪我的父母,因为他们也深受这些思想的毒害。我责怪的,是这个无理的社会。
暂无评论内容